精彩活动


我希望:

有足够的勇气,改变能够改变的;

有足够的坚韧,承受不能改变的;

有足够的智慧,知晓二者之间的差别。


荣格,作为现代心理学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,给人类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做出了很多贡献。他有一个重要发现:不是世事造就了我,而是我对世事的感觉造就了我今天,在新媒体的帮助下,这句话几乎人人皆知。是的,每个人的人生体验,其实是我们的感受和思想决定的。


每天,我们的生活里都会发生很多事,好事坏事都会有,无人例外。老祖宗也说“人生事,不如意者十之八九”。漫长的人生里,总会一些糟糕的事情发生。要怎么面对它,看待它,处理它?


先来看一张图,它清晰地说明了:我们的思维方式,是怎么一步步变成我们的人生结果的。

此图由Maggie Lu提供


一次转念,让我重掌人生航向


再来听一听一位 niwo 学员在第 56期分享会上带来的一段刻骨铭心的人生经历,经当事人同意,以匿名形式公开。


“十一年前,我的母亲被诊断为自身免疫性肝硬化晚期,接受了移植手术。在ICU住了一个月之后,转入普通病房。医生叮嘱,按时吃药,适当锻炼,只要慢慢度过排异期,就会逐渐好转,直到恢复健康。全家人提着的心有了着落,每天轮流照料,盼望着早日出院。


秋天一个特别暖的午后,我搀扶着母亲,在住院部大楼的走廊上散步。走着走着她停了下来,说病号服太,让我帮她卷起裤腿。我弯下腰,本能的将压在她脚下的裤脚用力往外扯拽,全然忘记了那是一个大病初愈的虚弱病人。就在那一霎那,妈妈整个人向后仰去,头重重的摔在了地砖上,顿时陷入昏迷。


我在空荡荡的走廊上撕心裂肺的呼救,大脑一片空白,全身发抖。午饭后赶来与我换班的父亲和弟弟,手里提着的雪花梨跌落一地。医生和护士全力的抢救没能留住我的妈妈,她永远的离开了我,离开了这个世界。


我的悲痛无以言状,然而,比失去母亲痛苦一万倍的,是深深的愧疚与自责,是我亲手害死了她,尽管是疏忽。可是,当时并没有其他人在场,它成了我自己的秘密。从此,我每日以泪洗面, 反复想着那一幕,一遍遍的问自己,为什么当时不找把椅子扶她坐下来,为什么不请位护士帮忙扶着她?! 身边没有旁人的时候,我狠狠的抽自己耳光,恨自己可悲又无耻,竟不敢将真相告诉家人。


有一天深夜,我又梦到母亲了,醒来后才回到了冰冷的现实。她走了,真的走了。责问自己再多的“为什么”也无法让她回来。况且,她如果回来,一定不想看到我瘦了十斤的样子。


这样的念头,像一道光射进了我几近崩溃的黑暗世界,逃避和一味的自责毫无用处,我必须勇敢面对我的家人,求得谅解。在跟父亲和弟弟的家庭会议上,我泣不成声的诉说了事情的原委,而


令我意外的是,弟弟也突然抱头痛哭,他说这么久以来,他也饱受内心的折磨,因为当日清晨他离开病房的时候,忘了给母亲服用凝血的药物,他深信母亲的昏迷是颅内出血导致。可是他不敢告诉任何人,只能自己偷偷开去母亲的墓碑前大哭一场,然后擦干眼泪再若无其事的回来。


听到这儿,父亲也流泪了,他悠悠的说,“你姐弟俩都不要自责了,你母亲的去世不是一个单独的事件,经历过那么大的手术,身体极为虚弱,否则就算摔跤了,也能抢救回来。她在那个世界可不希望她最爱的孩子们如此痛苦,她一定希望我们都好好生活。”


很多年过去了,我和弟弟依然感恩于那次家庭会议。不敢想象,如果没有当年那次思维的转变,如果没有当年那个“转念”,我接下来的人生会走向何方。给自己一个从不同度思考问题的机会,它可能为你打开心结, 甚至成为你人生重要的转折点。


执拗的深陷在消极的思维模式和负面情绪中,就好像永远游走于黑暗的死胡同里,即便被撞到头破血流,也找不到出口。


很多年过去了,回过头看,我非常感谢老天,它给了我勇气,让我放下了“自责”和“羞愧”;它也给了我坚韧,让我接受“妈妈已经离开”这个事实。因为那次转念,我重新掌握了人生的航向。


人生就是这样,会发生好多的遗憾。过去的事,Let it go。未来,我们向前看,带着觉察,带着正念,Move on。


没有“如果不”,没有“早应该“


是的,悲痛的事情,常让人陷入深深的自责中,仿佛总有千万种“如果”会避免噩梦,总有千万种“不该”或“应该”可以改变结局。是的,在诸多能量当中,自责和羞愧,是最低的能量之一。它就是我们自己射向自己内心的一把箭。当它们在我们的身体里占据主导的时候,我们拿它完全没有办法。让我们活在昨天的错误里,一直拿昨天的错误惩罚自己。


生老病死,爱别离,愿憎悔,求不得....人生总有不可避免的痛苦,如何与痛苦经验相处,如何看待它们,就成了我们的一门必修课。在遭遇痛苦的时候,我们的大脑自动设定了逃离或自责的程序。这是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。要修改大脑设定的程序,并不容易。但只要我们开始练习,刻意地练习,就能开始。


生命里的悲欢离合,我们无法左右它们是否发生。但我们可以学习并练习,如何和糟糕的经历共存,如何面对它,接纳它。在它们来临时,换一个角度,重新看待它:这是我们所能做的最好的事,也是改变的开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