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彩活动

“病有千百种,但药就是一贴——静心”
共创活好的环境
『niwo』
*分享:赖佩霞
*编整:志飞
1. 前言
爱自己,是一切沟通的起点
赖佩霞用半生领悟到:“当你喜欢现在的自己,过去的一切都成了养分;若厌恶当下,过去便全是枷锁。”
活在当下:旧模式无法捆绑一个清醒的灵魂;
敢于冲动:偶尔打破常规,让生命迸发火花;
以爱回馈:你所给予的,终将回到自己身上。
“沟通的本质,是两颗心在真实碰撞中照见彼此。这条路没有终点,但每一步都通向更自由的自己。”
2. 导师介绍
赖佩霞
中国台湾著名作家,杂志发行人。深度静心者,生命成长导师 30 余年。 50 岁进入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深造。 2023 年曾随郭台铭参选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。
从压抑到觉醒:一场自我救赎的旅程
赖佩霞自幼成长于单亲家庭,母亲强势的管教让她习惯了压抑自我,甚至将“沉默对抗”延续到婚姻中。她坦言,曾经的自己“不懂好好说话”,在职场被霸凌时只会事后懊悔,与家人沟通时也总是颐指气使。直到婚姻触礁,她意识到:“强势源于对爱的误解,而沟通的困境本质上是自我认知的缺失。”
27岁起,她全心投入心理学学习,通过30多年的静心与自我觉察,逐渐剥离原生家庭的烙印。她发现,真正的改变始于“以终为始”——活出女儿们 认为值得学习的模样。这段觉醒之路让她明白:“爱不是复制父母的模式,而是用新的选择覆盖旧的习惯。”
沟通既需要“术”的技巧,更需要“道”的支撑
· 术:
语言、语气、肢体动作的精准运用。从FBI、CIA专家处学习微表情与谈判技巧,但认为技术只是工具,“若缺乏真诚,术终将沦为套路”。
•道:
对自我与他人的深度觉察。她以导演在片场“怒吼”为例,指出“事实与解读的差异决定沟通质量”:对方当时的大声催促其实是需要帮助需要沟通,类似于我们生活中发出的消息常常显示“已读未回”,你会是怎样的心情。而旁人若将其只解读为“发脾气”,便会陷入情绪对抗。
“术是外功,道是内修。唯有看清自己的思维惯性,才能跳出评判,听见真实的需求。”
跳出“受害者”思维
赖佩霞的前婆婆因截肢行动不便,说话常急促严厉。她曾认定这是“恶意”,直到觉察到“急迫≠愤怒”,才理解对方只是需要明确回应。
职场上,她建议:“放下对主管的预设评判,多想想对方背负的责任。”
倾听比说服更重要
美国数据显示,仅2%的企业培训员工“倾听”。她犀利指出:“多数争执源于‘各说各话’——你在想如何反驳,我在纠结对错,却无人真正听见对方。”
真正的沟通需放下头脑的较量,回归“共情的在场”。
用选择创造新经验
她以申请加薪为例,反问:“为何视其为‘负面提案’?”若将挑战看作“解码游戏”,带着兴奋而非恐惧应对,结果往往不同。
“痛苦只是一层薄薄的思绪,转念即是自由。”
问答互动环节
问题1:
人会有一个觉醒时刻,身上带着家庭记忆和惯性。在觉醒后,会有意识地修正这些东西,回归到自己生命本来的状态。这个觉醒时刻是自然发生的吗?我们只需顺其自然等待就好吗?
“觉醒”并非玄妙的顿悟,而是静心觉察的积累,只有当我安静下来时,我才能够知道脑子在动什么,情绪是什么。
静心是锚点:通过安静观察自己的思维和情绪,才能识别“惯性模式”(如伴侣生气却不自知)。
静心之后,哪怕只看到大象尾巴上的那根毛露出来,你就大概知道这个游戏会怎样完了,你就可以叫停:觉察细微情绪波动(如怒火初起),及时做出新选择,而非被旧模式牵着走。
觉醒是持续过程:与其等待“开悟时刻”,不如在日常中练习觉察,如面对母亲唠叨时,每次你都想挂掉电话,你还不如告诉母亲:“我非常幸运,早上、晚上、一整天都有妈妈在想我,我有这样的妈妈,非常幸福。”
用“妈妈你真爱我”化解对抗,在开悟的当下,我突然明白如何与我的母亲相处,创造新互动经验。
问题2:
童年生活中家暴经历给我造成了很多后遗症,一直在进行疗愈的探索。我发现对于我要的结果都是通过斗争才能拿到的。学习心理学后,我尝试与他人坦诚相待、温柔以对,然而这样往往无法得到我想要的结果,感到束手无策。我想知道如何平衡?
核心矛盾:向外索取 vs 向内扎根
警惕“红萝卜陷阱”:若沟通只为控制他人满足自己(如要求认可、改变他人),本质仍是权力争夺,注定引发对抗。
关键问题:“达到目的后,我是否更喜欢自己?”若答案是否,说明你仍将价值寄托于外界,而非内在认可。
请相信,别人手上没有我要的红萝卜。
静心:觉察情绪,切断惯性反应
通过静心观察,识别沟通中的“触发点”(如被忽视时的愤怒),在情绪爆发前做出新选择。
案例:你习惯用斗争达成目标,是因潜意识认定“只有强硬才能生存”。静心冥想可以帮助你觉察这一模式,逐步建立新反应路径。
重新定义成功:从“赢”到“自洽”
内在底气:“即便事情不如愿,我仍能快乐”——这份自我信任,才是沟通中真正的力量来源。
犀利提醒:“别人手上没有你的红萝卜。若你的快乐依赖外界施舍,技巧再高明也是徒劳。”
平衡的本质:允许与边界
允许结果不如预期:有些事需缘分,退一步反而海阔天空。
坚守自我底线:不屈服于他人要挟,因你深知“即便孤独,也能活得漂亮”。
真正的平衡不在“刚柔并济”,而在彻底接纳自己。当你不再通过沟通“证明价值”,柔和中自有力量,强硬中亦存慈悲。
问题3:
外在的掌声、聚光灯、媒体的报道,都让人上瘾,有点像毒品,但内心并不快乐,很多时候还是觉得像是一个失败者,没人知道你,没有曝光。我该怎样面对这样的心态?
戳破“成功幻觉”
“风光背后皆是凡人”:
即便站在顶端的明星、企业家,私下仍需面对生活琐碎(柴米油盐、人际背叛、子女教育),且“包袱远大于常人”。
目睹过许多“功成名就者”台下的真实状态:“你根本不想靠近他们”。
犀利观点:
“五光十色的成功,本质是他人眼中的剧本;若你的快乐依赖镁光灯,黑暗降临时,你仍是乞丐。”
重新定义“成功”的标准
向内扎根:
真正的成功是“每天与团队坦诚相处,笑声回荡”的平凡幸福;
个人标准:“即便站在幕后,也能发自内心快乐”——这是赖佩霞最羡慕自己的部分。
拒绝社会绑架:
“卖多少唱片、拿多少奖项,是别人的游戏规则;你的成功,应由你亲手书写。”
如何走出“失败者”焦虑?
转换坐标系:
从“外界比较”转向“内在体验”——若你享受当下所做之事,曝光与否不再重要。
接纳生命周期:
“上台终要下台,重点是在每个阶段活出‘不拧巴’的自己。”
成功是自洽,失败是执念
· 成功 = 喜欢当下的自己 + 创造真实的关系与欢乐;
· 失败 = 用他人标准审判自己 + 为虚名牺牲内心安宁。
行动建议:
· 写下“我的成功清单”:列出无需外界认可的、让你感到充实的具体小事(如团队真诚对话、帮助他人);
· 每天问自己:“如果没有观众,我是否仍愿做这件事?”
问题 4:
育儿焦虑:总看到孩子“不努力、贪玩”,难以发自内心欣赏;
影响困境:自我觉知后想改变他人,却发现“自己能做到,别人却无动于衷”。
底层逻辑:放下“改造欲”
对他人的态度:
“不想要的人,不必强求”:若有人持续消耗你(如欺凌者),离开反而是筛选;
影响他人的前提:先修好自己——“你活成光,自然有人靠近取暖”。
对孩子的认知:
孩子是“共同成长的老师”:他们照见父母的盲点,“再多的学问,面对孩子也可能瞬间破功”。
关键心法:
“育儿不是‘教孩子’,而是‘与孩子一起成长’—— 孩子让我们学习静心,他们让我们学会谦卑与耐心。”
具体方法:分阶段养育策略
0-6岁:当“国王/皇后”宠爱
核心:无条件接纳,用爱浇灌安全感;
行为:满足需求、及时回应,不急于立规矩。
7-14岁:当“王子/公主”引导
核心:植入责任与边界意识;
行为:明确规则(如作息、学习),用“我们一起做到”代替命令。
15岁后:当“朋友”尊重
核心:放手探索,父母只做“灯塔”;
行为:倾听建议而非指挥,说“你需要时我永远在”。
终极答案:道歉与重启关系
若曾伤害孩子:
1. 真诚道歉:
“孩子,过去妈妈不懂,伤害了你。对不起,我愿和你一起学习新方式。”
2. 用行动重建信任:
§ 案例:赖佩霞与女儿约定“一起当学生”,她甘做“顽皮学生”,让女儿主导学习节奏。
“育儿没有完美答案,但有永不嫌晚的真诚。”
从“管教者”到“陪伴者”
· 对孩子:按阶段调整角色——从“守护神”到“灯塔”;
· 对自己:接纳不完美,把育儿挫折视为成长契机;
· 对关系:影响他人靠“吸引”而非“说服”,重点永远是先修己身。
“真正的教育,是让孩子在你眼中看见光,而非在你嘴里听见教条。”
niwo工作坊精彩合集
【重置三部曲】
【走出恐惧三部曲】
【出离系列工作坊】
【爱与连接工作坊】
【企业定制工作坊】
报名细则
【课程时间】
(具体时间报名后专人通知服务)
【地点】
北京周边
(具体地点报名后专人服务通知)
【滚动报名中】